新北市三峽區農會

新北市三峽區農會

細數台灣歷史最悠久的農會就是1900年成立的新北市三峽區農會,當時稱為「台北三角湧組合」。現任總幹事張永巨2年多前走馬上任,運用在地資源和鄰近台北大學展開產學合作,匯聚了青春創意,鼓勵在地青農團結投入,拉近了生產與消費端的年輕人距離;並開設別具一格的鮮農直賣所,百年農會開拓出嶄新又迎合時勢的新格局。


今日三峽地區,1920年(大正9年)之前舊地名「三角湧」,因位處大嵙崁溪(今大漢溪)、三角湧溪(今三峽溪)橫溪等匯流處名之。三溪匯合後流入台北盆地,農業用水由鳶山堰導水,分為公館後圳、劉厝埔圳及隆恩埔圳,水源全年無虞。

三峽地區山林資源豐富,官方開放經營山林,此後抽藤、伐木、大菁、樟腦、茶園等事業繁榮興盛。大量出口國際市場的樟腦、茶葉,促成北部山區大量人口移入定居,台灣發展重心從此往北移,展現了台灣開港後榮景。

清日甲午戰爭,清廷戰敗,1895年(光緒21年)馬關條約簽定後,台灣和澎湖被割讓予日本。蘇力,清末三角湧腦局的主要負責人,台灣割讓消息甫傳出,立即號召鄉民抗日,主動請纓加入台灣民主國抗日行列,唐景崧大總統委任其為「三角湧義民營」統領,負責統帥三角湧地區的抗日義軍。 恩隆埔戰役與三角湧戰役造成日軍損傷慘重,引發日軍報復,殘暴的山根信成少將率隊無差別屠殺,並縱火焚燒三角湧市街。清末開港後榮景變得滿目瘡痍,據傳十餘年後才逐漸恢復。

日治三峽時期,三井集團與日本維新政府關係緊密,日軍所到之地,三井物產商人即同步提供物資所需。此時,台灣總督府一面獎勵茶園並改良生產製造,同時鼓勵籌組茶葉組合,許多大型日資製茶會社相繼成立,三井合名會社尤為其中之最,日東紅茶外銷全世界。

農會嚆矢
三角湧農會

馬關條約簽訂後,政權交替之際,三峽地區居住墾戶人數已超過2,000人,大多從事造林、製腦及茶業。1897年(明治30年),台灣總督府設「三角湧辨務署」於公館尾上帝公厝。台灣總督府為了增加歲入,將土地調查、農業開發等重要政策,交由各地「辨務署」執行;為增加税收,必須先實行土地調查及農業勸業。

各地辨務署人力多由警察擔任,但是統治人力有限,負責事務複雜,因此,1898年(明治31年)發饰「保甲條例」,全台實施保甲制度,以十戶為一甲,十甲為一保,保置保正,甲置甲長,輔助警察處理村里鄰的事務;凡保甲區域之内,無論男女老幼均負連坐之責。同時以警察派出所為單位設壯丁團,組成聯合壯丁團召募當地青年男子加入。保甲事務所設於警察派出所內,有保甲正副書記及保健組合員,協助警察維持治安、防禦盗匪或天災地變等警防工作。

面對頻繁的「土匪侵擾」、居民棄農避走的困境,新統治者除了積極鎮壓或招降武装抗日份子外,同時籠絡當地仕紳以協助統治。三角湧辨務署長為安撫人心,鳩集地方商紳,組成「三角湧農會署辦事處」,辦公地點設於三角湧區役場內,經費由政府補助,獎勵耕地改良及養豬、養魚事業,並協助政府催收錢糧(田賦)。三角湧農會之創立乃為全台農會創設之嚆矢。